- 藉由進入血流之後與體內的荷爾蒙、酵素或其他分子作用而產生藥理作用
- 直接與人體的細胞作用而影響生理功能
- 透過吸入氣味來產生安眠、鎮靜等心理作用。
精油造成的副作用
1. 皮膚刺激
這是最常見的副作用,包括:羅勒、檸檬、薄荷、肉桂、茴香、百里香等多種精油都有可能引起皮膚的刺激。事實上精油在高濃度時(如醛類或酚類化合物) 很容易造成皮膚的刺激反應,如:紅腫脫皮、形成水皰,甚至引起嚴重的化學性灼傷,導致皮膚潰爛發炎、色素沉著。
另外萃取精油時會使用一些有機溶劑,也容易造成刺激反應。也有人發現以前用都沒事,為什麼現在用就會引起接觸性皮膚炎呢 ?這是因為皮膚的狀況不同,包括:不同的部位、不同的氣侯、皮膚乾燥或是潮濕、使用前的狀況(是否原先已經有些皮膚病?,以及使用的方法不同、是否併用其他藥膏、保養品或是精油的濃度改變等等,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皮膚較容易受刺激。
其實大部分的精油所引起的皮膚副作用都是這類刺激性的反應,像文章一開始A小姐發生的那種過敏性皮膚炎是較少見的嚴重情形,較常見的情形是在使用精油的局部出現輕微的紅腫脫皮或癢疹。有些人使用精油塗抹肚臍或薰臍,結果就引起肚臍周圍紅腫;也有些男性在重要部位擦抹精油,想要增加情趣或其他功能,結果反而造成私處紅腫熱痛、苦不堪言;一些痘痘族的朋友則聽信業者對於茶樹精油療效的誇大不實宣傳,塗抹後卻造成臉部發炎更厲害。這些都是門診曾經出現過的實際案例。
2. 光毒性
精油中常含有許多光毒性或光敏感物質,例如:佛手柑、小茴香、檸檬、萊姆、柳橙等等,因此一般建議在使用芳香療法後應避免大量照射太陽或紫外線。國外也曾報告多例使用精油療法後再去照射大量日光或曬黑沙龍,結果引起嚴重光毒性反應,全身多處長滿水皰。
3. 神經毒性
含酮類的化合物可能會經皮膚吸收進入血流,造成神經毒性,特別是孕婦或嬰兒使用時。
4. 接觸性過敏反應
最近有越來越多醫學報告證明精油極易引起過敏反應,包括:茶樹精油、香精過敏等,甚至連大家常常使用的薰衣草,在日本的9年研究報告中都發現約有3.7%的人會過敏,甚至有人只因為吸入芳香療法時揮發的精油味道,就產生全身性的接觸性皮膚炎;也有人像A小姐一樣雖然只塗抹在腳上,結果卻產生嚴重的全身性過敏反應,包括雙手、手肘、兩邊膝蓋等多處都流湯流水;國外文獻則曾經報告有人在使用精油薰香之後吸入體內,再經由血液循環引起全身過敏的案例。
5. 致癌性
例如:黃樟油中含有黃樟素可能致癌,但是目前已經被禁止使用。
6. 可能導致肝毒性
肝臟參與各種各樣的作用與幫助碳水化合物和脂質的代謝,膽汁的分泌以及蛋白質的合成,但大部分人只意識到肝臟是一個血液解毒的器官。某些精油可能引起肝毒性,但這種情況不太可能是在按摩由皮膚吸收。但是,如果精油內服(吞嚥),這是一個問題。因此,採取內服精油必須非常小心,且只能接受此醫學分支上受過專業訓練的開業醫師。沒有精油應該採取內服的方式,除非由有執照的醫師給醫囑。
內服這些精油可能對肝臟有毒:
- 八角 Aniseed
- 羅勒 Basil
- 月桂 Bay
- 布枯葉 Buchu
- 決明子 Cassia
- 肉桂 Cinnamon (樹皮和樹葉)
- 丁香 Clove
- 茴香 Fennel
- 龍萵 Tarragon
- 杏仁 Almond (苦)
- Boldo leaf
- 菖蒲 Calamus
- 樟 Camphor
- 辣根 Horseradish
- 毛果芸香葉 Jaborandi leaf
- 艾萵 Mugwort
- 芥末 Mustard
- 龍葵 Nightshade
- 薄荷油 Pennyroyal (包括歐洲及北美)
- 芸香 Rue
- 黃樟 Sassafras
- 新疆圓柏 Savin
- 黃花萵 Southernwood
- 蕁麻 Stinging nettles
- 艾菊 Tansy
- Thuja
- 冬青 Wintergreen
- 美洲土荊芥Wormseed
- 苦艾 Wormwood
既然精油有這麼多可能的副作用,如果真的想要使用精油來改善身體的狀況,建議務必要注意:
- 儘量不要購買來路不明、成分濃度標示不清楚的精油。
- 使用精油時務必要根據使用說明,應該要稀釋後才能使用的產品千萬不能直接塗抹在皮膚上,以免造成刺激反應。
- 不要在原來已經有皮膚病變(如濕疹、傷口) 的部位塗抹精油,因為這些地方皮膚的保護功能較差,更容易造成局部刺激反應。
- 使用前可以先塗抹一點點在前臂內側,3、4天後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再逐漸增加使用範圍。
- 使用精油塗抹後應避免曝曬日光或接受紫外線照射。